一辈子的
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院士夏建白
提到老师,年逾花甲的夏老深情地说:“我这一辈子的成长
启
生于抗战年代的夏老,在小学的时候经历了很多的“折腾”,4、5岁逃难到重庆,l946年回到上海,连续的折腾使得夏老的学业基础一度很差。回到上海后,想让儿子将来出人头地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到一所好的学校上学。对于当时离夏老家不太远的位育小学,
中学老师——美好的回忆
毕业后成为尖子生的夏老可以直升位育的中学部,但父亲在计算学费后发现,中学的学费竟然是好几袋米,家里负担不起,于是只好作罢,让夏老转考公办的市西中学。1950年,夏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市市西中学。在市西中学,夏老得到了全面的发展。回忆起这段时光,夏老一直说这是他一生“美好的回忆”。
夏老最佩服
大学时代——老师饿着肚子上课
1956年,夏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,一直到1970年离开,在北大一共待了14年。用夏老的话说,在北大的14年是“阶级斗争”的14年,反右派、大跃进、文革、教育革命……充满了你争我斗,真正念书的时间不多,这使爱好学习的夏老觉得这段回忆没有在市西那么美好。
仅有的一段学习时间是在1959年到1960年的困难时期,大家吃都吃不饱,也没力气搞运动了,于是开始上课。令夏老佩服的是,这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老师竟然能坚持上课,用一年的时间就把落下五六年的课都补回来了。夏老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年的听课笔记,有杨立铭、郭敦仁、王竹溪、吴杭生、孙洪洲、胡宁、褚圣麟、黄昆等著名物理学家。虽然现在这些笔记对自己没什么用了,但搬了几次家,夏老都没舍得丢掉这些“古董”,“这是老师们给我的精神财富,我不能扔。”
硕士导师——黄昆
夏老在北大的硕士导师是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昆。谈起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,夏老说“
回忆起大跃进时期上
三人行必有我师
“文革”时期,对运动不积极的夏老在北大日子不好过,和工宣队的关系总是处得不好。于是,1970年,当二机部585所(在四川乐山)到北大物理系要人的时候,夏老和妻子决定离开北大,支援三线。
在585所,夏老和妻子住的是土制的“干打垒”房子。家具只有一张床、一张桌子、两只凳子。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夏老却觉得很开心,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,没有了在北京时的你争我斗,同事们经常一起出游,一起自力更生做家具,“同志们之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,一家有难,大家帮助,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,这一片深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的”。“从585所的同志们身上,我也学到了很多,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。”
夏老如今也是老师,自己也带了几个研究生。在最后谈到作为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时,夏老沉重地说:“我觉得无论在什么年代,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,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。像北航事件对我们老师的形象损害就很大,对学生的影响更大,学生会想‘你今天坑我十万,我明天去坑别人二十万、三十万’。所以,作为一名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做到为人师表。”
——摘自《全国政协网》黄传慧